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新型教学模式策略研究 小学阶段,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,提高学 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;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,使 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,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 习,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,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 力。 创新 小组合作 差异 构建网络学习 任务驱动 【中图分类号】g434 文献标识码:b 文章编号:1673-8005(2013) 02-0288-01 当前的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情非常之高,但不是对信息技术知 识感兴趣,而是对这门学科有一种陌生的新鲜感,一旦接触多了, 失去了这种新鲜感,会在信息技术课上偷偷地上网,打游戏,在小 学阶段,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,提高学生的 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;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,使学生 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,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,提 高学生的信息素质,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。传 统的电脑课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、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 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,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,采 用启发式、探索式、研究式等教学方法,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 主动发展的空间,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、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,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。 1 采用形象、直观的教学方法,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 和记忆。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, 因此,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、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、对学 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 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, 采用形象、 直观的教学方法, 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。 在给二年级的小朋友上《计算机的组成》的组成时,我避开了复 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,从课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,首先给小朋友 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字,然后让大家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些什 么。小朋友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,有的说显示器后面 有两条线,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,还有的小朋友说主机后面有 很多很多线。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什么地 方去的。通过这样的教学,小朋友不仅了解计算机的各个设备,而 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,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 秘感,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。 2 利用小组合作,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,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 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。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 算机课上,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、举一反三,而又有不少学 生基础较弱,学有困难。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。如 果教学内容太浅了,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,而稍微加深 一点,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。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,我主要 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,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。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,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 小组长,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、指导组员的学习。因为现 在都是一人一机,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 程,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。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 的任务时,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,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 的便利,进行资源共享。这样,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,而且让孩子 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。 在学完 powerpoint 的基本操作后,我组织了学生开展自己动手做 电子幻灯片的活动,同学们自愿结合,分成了若干个小组,大家有 明确的分工,有负责策划、有负责收集资料、